本文目录导读:
2018年暑期,由杨紫、任嘉伦主演的古装神话剧《天乩之白蛇传说》在爱奇艺平台上线后迅速引发观剧热潮,首日播放量破亿,累计突破11亿,开播仅半月,该剧突然被强制下架,官方声明称“内容需调整”,但舆论普遍将矛头指向剧中“法海与小青恋爱”的情节,认为其触犯了宗教禁忌,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经典改编的边界问题,更折射出影视创作在文化尊重、政策监管与艺术创新间的复杂平衡。
争议核心:法海与小青的“情劫”
-
颠覆传统的角色设定
该剧对《白蛇传》的改编大胆创新:法海(原名齐霄)被设定为白帝弟子转世为捉妖师,与小青从“欢喜冤家”发展为虐恋关系,最终为保护小青选择出家,这一设定打破了传统中法海“冷酷镇妖”的刻板形象,赋予角色人性化色彩,却也因“僧侣动情”的情节被佛教界质疑亵渎戒律。 -
宗教界的激烈反弹
佛教人士指出,法海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高僧(唐代裴休之子),其影视形象应尊重宗教神圣性,剧中“僧妖恋”被批宣扬情欲、违背“四大皆空”的教义,甚至有寺院公开发文抗议,称其“损害佛教声誉,影响香火经济”,这种争议迅速升级为舆论风暴,成为下架的导火索。 -
官方回应与创作初衷
制作方解释称,法海出家前的俗世感情线旨在展现“因果轮回”,而非刻意侮辱佛教,编剧韩佩贞曾表示,法海与小青的悲剧结局恰恰凸显了“戒律与情感的冲突”,在“宗教无小事”的敏感语境下,艺术解释难抵现实压力。
禁播背后的多重动因
-
政策监管的收紧
2018年正值广电总局强化内容审查的节点,同年,《萌妃驾到》《周六夜现场》等多部网剧、综艺因“过度娱乐化”或“价值观偏差”被下架。《天乩》的下架被视为监管常态化的信号,官方虽未明确点名“辱佛”,但“内容调整”的模糊表述符合审查一贯的谨慎风格。 -
经典改编的“雷区”
翻拍剧历来面临“魔改”争议,如《天乩》将白素贞改为“呆萌萝莉”白夭夭、许仙变身“毒舌药师”许宣,虽赢得年轻观众喜爱,却也因偏离经典内核遭部分观众抵触,法海恋情的加入,更触碰了“僧侣形象”这一文化禁忌,暴露出改编尺度的拿捏困境。 -
商业利益与舆论博弈
该剧下架前已积累超高流量,平台方爱奇艺面临会员投诉与经济损失;而佛教信众的集体抵制则形成了另一股压力,有分析认为,下架可能是片方为争取“上星”播出的策略性调整,但最终因舆论发酵超出预期而搁浅。
行业反思:创作自由与文化责任的边界
-
神话改编的“红线”
中国传统神话往往与宗教、民俗深度绑定,如《西游记》中唐僧的禁欲形象、《封神演义》的道教体系等,改编时需兼顾艺术创新与文化敬畏。《天乩》的争议提示:涉及宗教人物的虚构需更严谨,或通过 disclaimer(免责声明)明确“架空设定”。 -
监管逻辑的透明度缺失
尽管《天乩》已取得发行许可证,仍因“事后审查”被叫停,反映出政策执行的不确定性,行业呼吁建立更明晰的内容分级制度,避免“一刀切”对创作生态的伤害。 -
观众权利的保障困境
大量用户因追剧购买会员,却遭遇“断更”且未获补偿,暴露出平台在突发下架时的应急机制缺失,此后,部分平台开始推出“下架剧集替换权益”条款,以缓和用户矛盾。
后续影响与启示
-
同类题材的“自我审查”
《天乩》事件后,“仙妖恋”“僧俗情”成为创作敏感区,如《宸汐缘》等剧刻意淡化宗教背景,《千古玦尘》则将神魔冲突转向纯爱叙事,以避免触碰雷区。 -
文化对话的迫切性
佛教界与影视行业的冲突需通过常态化沟通化解,开拍前征询宗教团体意见、邀请学者参与剧本研讨,或可减少文化误读。 -
经典IP的改编方法论
成功案例如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通过“颠覆人设+内核传承”赢得市场,证明创新需扎根文化认同。《天乩》的教训在于:颠覆性改编需配套足够的语境解释,而非单纯依赖“虐恋”吸睛。
《天乩之白蛇传说》的禁播风波,是一场艺术表达、宗教情感与行政干预的激烈碰撞,它既揭示了国产剧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夹缝中的探索之艰,也提醒从业者:经典改编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文化命题,如何在“守正”与“创新”间找到平衡点,将成为影视工业升级的关键课题。
(全文约2200字)